別具特色的台南教堂|看西街長老教會、安平聖樂倫天主堂、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台南被稱為「萬神之都」,
除了東方佛、道寺廟神祇外,
從19世紀就來臺宣教的醫師和牧師也不少,
也為台南帶來了西洋信仰與不同風貌的宗教建築。
12月,聖誕月,就來認識一下台南的教堂吧!
看西街長老教會
看西街長老教會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33號
看西街曾是五條港的要道之一,因港區望向西方,顧名思義便有這個街道名稱。
西元1865年5月28日,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這位西洋傳教醫師從打狗(高雄)登陸臺灣,一路來到府城,就在五條港看西街(原仁愛街43號)開始西方醫療傳教工作,
但因民風保守,本地人對於外來者與外來宗教的排斥,使得馬雅各醫師一度離開台南,歷經三年又重返府城,
1951年(民國40年)在現址興建了這座仿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的白色圓頂教會,1955年(民國44年)教堂落成,為紀念這段臺灣基督教宣教開拓史,而命名為「看西街教會」,開創了臺南的基督信仰及西方醫療體系。
台南看西街是基督教福音來台發源地,而看西街教會即為紀念福音來台之教會,深具歷史意義。
看西街教會隱身在中西區熱鬧狹小的巷弄內,是圓頂、有著六柱式門廊山牆的雪白西洋教堂,古典式樣的連續柱列、拾階而上的階梯,構成神聖空間,
與兩邊的中式老屋對映,帶來不小視覺衝擊與震撼。
安平聖樂倫天主堂
安平聖樂倫天主堂
住址:臺南市安平區安平路850巷2號
安平區聖樂倫天主堂,就位在安平路末段、古蹟安平小砲台對面,
每年耶誕節前四周的將臨期,會在此布置一幕馬槽裝置,包括驢、牛、牧羊人、瑪麗亞、若瑟、小耶穌等人物,
中間還有一顆星星,代表伯利恆之星,並設簡介說明讓民眾了解該裝置意義,以預告耶誕節即將來臨;每晚還會點燈,讓民眾感受耶誕氣氛。
安平於1956年正式開教,首位神父為美籍遣使會會士華克施神父,
其中最珍貴的是僅零點一公分厚、耶穌被釘十字架聖木,是耶穌被釘的十字架原木,距今約1900多年,聖木旁還有證書佐證。
2003年間,在賴効忠神父及教友籌畫下,將聖堂重新整修,並籌設「安平天主教文物館」,做為對外福音傳播的窗口。
展示文物以天主教的文化與禮儀器物為主,有祭祀禮儀用品、天主聖物及文獻經典等,
如聖爵、十字架、大圓衣、聖體光、聖髑(遺骨)、聖禮盒等,多係百餘年來傳教士所遺留物品,
館外還有一七七0年印刷的德文聖經,以及約6、7世紀,以和闐玉原石雕刻十字架等文物。
傳達基督文明與天主教會的傳教歷史,見證安平人與天主教的相遇與融合。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住址:臺南市後壁區菁寮墨林里294-1號
台1線轉進菁寮,在田野交錯中,突出幾座高低不一的尖塔,這可是由建築界最高榮譽的獎項——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在1955-1960年設計完工的菁寮天主堂。
波姆沒有到過台灣,是參考當時德國神父所拍攝的台灣鄉村照片,教堂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菁寮稻米收成後,一簇簇堆於田中的尖塔形稻草堆。
這也是波姆的第一件亞洲作品,更是他在德國以外少見的建築力作,已經有超過六十年的歷史。
聖十字架堂大型沉穩樸質的金字塔造型尖頂,配搭三座銀色角錐形尖塔為其獨特之處。
教堂的建築由四個角錐尖頂組成,分別為「鐘樓」、「聖洗堂」、「聖殿」、「聖體小堂」,
最大特色是外觀都為是包覆鋁皮的角錐尖頂,圓錐頂上各有不同的基督信仰標記,
分別為「公雞」、「鴿子」、「十字架」、「王冠」,代表這些禮儀空間的特殊意涵和作用;
而這些像是稻米秋收後椎形草堆的建築也像是帳幕,意指「天主居住在人間的帳幕」。
獨樹一格的教堂,記錄了早期台南後壁農村的地景,更是菁寮的著名地標。
圖片來源:看西街長老教會FB、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安平聖樂倫天主堂、 天主教台南教區、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基督教論壇報、中華日報、台南旅遊網、中西區公所、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