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瘋媽祖!作伙來府城媽祖廟「迓鬧熱」!!
根據統計,台灣媽祖廟的數量有千餘間,僅次於土地公,是全台第二多的廟宇;其中,台南就有百來間媽祖廟,數量之多亦為全台縣市數一數二。
農曆三月迎媽祖,台南頭熱鬧到台南尾,追著女神「迓鬧熱」,一起來祝媽祖婆〜生日快樂!!
祀典大天后宮
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375號
台灣最早第一座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
施琅入臺,鑑於台灣人民對於媽祖的信仰,為收復民心,特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供奉媽祖,康熙皇帝加封「天妃」為「天后」,稱廟為「大天后宮」,此為廟名由來。
殿內奉祀的巨大媽祖像,頂冠有垂珠九排,每排13珠,突顯褒封天后之尊榮;媽祖左右兩側置有宮女塑像,彰顯后妃地位;案前千里眼、順風耳兩大將軍左右隨伺。
大天后宮由南明寧靖王府改建而來,「重簷歇山式」之建構風貌古樸,無論古碑石雕、彩繪、木雕、還有著數量最多的皇帝御賜匾額..等,廟宇本身處處充滿值得欣賞的宮殿文化藝術。
左 圖:門枕﹝印斗石﹞,昔日常被乞丐所佔用,故有「乞丐趕廟公」之俚諺。
右上圖:高大聳立的大門飾以門釘73顆,彰顯祀典官廟及媽祖之崇高神格。
右下圖:檐前力士扛樑斗座,是非常具特色的斗拱裝飾木雕作品。
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施琅奏請康熙帝加封媽祖為「天后」,
康熙皇帝並御賜【輝煌海澨】匾
鹿耳門天后宮
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一街136號
台灣之門鹿耳門,是古老台江內海的首要軍事、經貿大港,位於北線(汕)尾島與隙子島之間的港汛,是鄭成功登陸台灣、打敗荷蘭人、改變台灣歷史的地方。
鹿耳門媽,係延平郡王鄭成功之隨艦媽祖,一六六一年時鄭成功率軍進入鹿耳門港,得媽祖神助水漲丈餘,大軍順利登岸,驅逐荷蘭人,光復台灣。為感謝媽祖鴻恩,於北線尾建廟奉祀,均稱媽祖為〝鹿耳門媽〞,一般信徒通稱〝開基媽〞。
鹿耳門媽
大陸稀產寶貴之〝萱芝〞(紫檀)所雕塑, 雕刻手法出自名家已有八百餘年歷史,堪稱稀世奇珍,亦是台灣此種千年材質獨一無二的媽祖神像。
鎮殿媽
中殿供奉鎮殿媽祖神像,高12.8 尺(388公分),民國六十六年重興安座以來,日日香煙薰染臉龐,由粉紅而墨金,然其唇紅嫣如新粧。
開基天后宮
台南市北區自強街12號
開基天后祖廟,又稱開基天后宮,創建於明永曆十六年 (西元1662年)鄭成功時期,是台南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故冠以「開基」稱號。祖廟位於舊時鎮北坊德慶溪注入臺江口南岸的水仔尾,(「水」就是指德慶溪),又稱水仔尾媽祖廟;府城民眾亦稱小媽祖廟,是對應於俗稱「大媽祖廟」的祀典大天后宮而來。
開基天后宮的參訪入口,為成功路上的自強街口,古稱「大銃街」,是條古老的街道,不清楚地理環境變遷的人,還以為開基天后宮只是小巷內的小廟。
祖廟裡有兩尊老媽祖神像,可說是鎮廟之寶,都是台南地區最古老的國寶級媽祖。
萬曆媽
就是開基天后祖廟「老二媽」,約在明朝萬曆年間,據傳有400年,所以被稱萬曆媽。
崇禎媽
據說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台的「船仔媽」,神像背後刻有崇禎庚辰十三年字樣(西元1640年),換算距今已有382年歷史。
廟門口的「單龍盤柱」,全柱以花崗岩石刻成,單龍婉轉盤柱的造型剛勁有力,柱身平直,飾以雲朵,是臺灣最早的石雕蟠龍柱。
而在三川殿廟角有著「憨番擡廟角」的裝飾,憨番,乃汎指非我族類的所有外國人,是台灣傳統寺廟建築常見的造型人物,勇猛孔武、做扛舉狀,具有建築裝飾與民族優越感的意念,此處是塑成黑人形狀。
2021年開基天后祖廟舉辦送天師遶境,萬曆媽與崇禎媽聯袂出巡,史無前例,廟方也為難得出門的萬曆媽新添時尚行頭,包括金履鞋、金扇子和LV包包/絲巾,搭配紅寶石戒指、LV絲巾,讓萬曆媽也”飛迅”一下快樂出巡去。
媽祖女神的傳說…
姓林名默,北宋時期(約西元960年)出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傳說媽祖出生至彌月皆不啼哭,因而取名為 「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又有文獻記載為「默娘」。
林默自幼即顯靈異特質、通悟道教密法、為鄉民除災解厄,28歲時得道飛昇,終生未嫁。傳言她常於海湧風浪時顯靈、保祐平安航行,沿海漁民對她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
明代鄭成功來台及統治期間,媽祖廟數量開始有所增加,清代施琅入台為驅逐鄭氏勢力,也曾推崇媽祖信仰來穩定軍心,各地官方、民建媽廟紛立,臺灣媽祖信仰自此興盛勃發….
圖片:祀典大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開基天后宮各官網及FB、自由時報、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