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什麼是塞車費制度? 各國如何解決交通壅塞問題

分享

塞車問題是全球各大城市棘手的交通問題,更不用說地狹人稠的台灣,大家一定也都塞到怕了,根據全球衛星定位公司TOMTOM,所公布的《全球交通指數報告》(Traffic Index),針對2022年全球56國家,共390座城市的交通狀況統計表,來計算出每個城市的塞車時間和塞車時速。

台灣總共有5座城市上榜,其中就有4個城市是世界前50名的塞,每年在尖峰時間所累計的時數,第一名是台中(212小時),其次是高雄(202小時)、台北(198小時)、台南(179小時)、桃園(146小時),一年超過200小時在塞車,相當於超過8天的時間都在塞車中度過,聽起來很驚人呢,而且塞車時的平均時速普遍都落在30km/h內,果然塞車正是迫在眉睫的交通問題!能怎麼做呢?一起來看看各國如何解決塞車問題吧!

2022年台灣塞車第一名是台中市。圖片來源:Traffic Index 2022


實行塞車費優缺點

塞車費(congestion charge)是一種用來減少城市交通壅塞的措施,它通常會對進入城市中心區域的車輛徵收額外費用,希望透過減少交通量和鼓勵更多人使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來改善交通流量。

實施塞車費有幾個好處,例如減少交通雍塞、減少空氣汙染、增加交通效率、增加交通經費等,透過收取塞車費減少民眾開車意願,改搭乘大眾運輸的人也會變多,進而改善空氣品質,而且收取塞車費可以增加交通經費,運用在公共交通、建設人行道、自行車道等,來改善城市的交通。

不過實施塞車費可能會衍伸一些問題,例如實施成本高,需要在多個路口建立收費系統和管理系統,並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等,另外在實行上也可能會遇到困難,例如政治和民眾的反對,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劃分等,都是各國推行塞車費時所經歷過的困難,要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平,並讓民眾認同永續環保的作法,也是需要努力的目標。



列舉塞車費的城市

.英國倫敦

自2003年起實行塞車費,透過車牌辨識系統,紀錄進出倫敦市中心的車輛,原本收費是星期一至星期五工作日上午7點至下午10點之間徵收,從 2022 年 2 月 21 日起,工作日改成上午 7 點至下午 6 點和周末中午 12 點至下午 6 點收取擁堵費。每天進入收費區域的車輛需要支付£15(約新台幣550元),延遲繳款最多會到£160的罰款(約新台幣6000元)。另外如果駕駛的車輛符合某些特定的條件,例如電動車、殘疾人車輛、緊急車輛等等,則可以免費進入倫敦的收費區域。此外,如果您是倫敦當地的居民,且車輛註冊在居民區內,可以獲得90%的折扣。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即便已經實施塞車費制度且擁有完善大眾運輸的倫敦,怎麼仍在2022年成了全世界塞車榜首?英國媒體分析:主要是倫敦人口每年增長20%、倫敦市中心司機愈來愈多、以及建置更多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等等原因,使得汽車道依舊擁擠,又受道路工程影響,讓倫敦的塞車問題居高不下。

2022年世界塞車第一名是倫敦。圖片來源:Traffic Index 2022
圖片來源:Telegraph

.新加坡

自1975年起實行塞車費,涵蓋市中心區域,全天24小時徵收,最早是引進ALS「區域通行證制度」,收費規定在尖峰時段,車輛若低於兩人,每次進入中央商業區,就得付費1新幣,卡車或乘載三人以上的汽車則免費,後來發展成ERP「電子道路收費」,類似道路通行費的概念,每次收費約0.5~5新幣,依據不同時段、不同路段的收費定價略有不同,所以駕駛在高速公路和主幹道都需要支付ERP費用,包括汽車、租用車、摩托車等,僅有緊急救護車輛、公務車能免費通行。

值得一提,新加坡除了收取塞車費,在新加坡買車才是更令人感到困難的,首先需要有一張10年的車牌「擁車證」,會依照不同排氣量有不同收費,從4.5萬~11萬新幣(約新台幣100萬~250萬),再來是稅收、保險、通行費、停車費等,最後再加上車價,費用加總將近其他國家2倍以上,因此新加坡擁車成本相當高。

各國車價大不同,同款車在新加坡的車價可能是台灣的2倍。

延伸閱讀|認識台灣車價及稅制,台灣進口車價貴在哪?
新加坡街道上具有ERP系統。圖片來源:Singsaver
新加坡ERP每季會調整一次。圖片來源:Seedly

.瑞典斯德哥爾摩

自2007年起實行塞車費,涵蓋整個斯德哥爾摩市中心都在收費範圍內,從工作日早上6點至晚上6點之間徵收,比較特別的是,這裡會分旺季、淡季、每日不同時段所收取的費用不同,且車輛每進出市中心以次計費,每天和車輛的最高金額為旺季 135 瑞典克朗,淡季 105 瑞典克朗。例如上下班的尖峰時段07:00-08:29、16:00-17:29的收費是45瑞典克朗(約新台幣130元),就比其他時間來得高。

另外有些車輛無須收費,例如電動車、摩托車、公車、公務車輛等,就可以免費進入市中心。而像是週六日、國定假日等進入市中心也無須收取塞車費,這樣能減少工作日的塞車時間,讓市民選擇搭乘大眾運輸,降低碳排放。

此符號代表斯德哥爾摩收取塞車費用圖示會依照各時間收取不同的費用
圖片來源:Urban Access Regulations in Europe
旺季、淡季收費不同,旺季時間為3/1~6/23和8/15~11/30,其餘皆為淡季。
圖片來源:transportstyrelsen.se


解決壅塞還能怎麼做?

除了上述這些城市,還有義大利米蘭、德國柏林、希臘雅典、挪威奧斯陸,這些國家實施「塞車費制度」,雖然能解決交通壅塞的問題,然而,它並非完美的解決辦法,當無法負擔塞車費的人們,勢必只能轉乘大眾運輸,若交通運量無法負荷通勤量,恐會造成另一端民怨,而這正是美國紐約面臨的問題,即便在2019年已提出計畫,但推行過程中仍受到許多挑戰。

塞車費制度的確是個解決之道,但還有其他可以減少交通壅塞的方法嗎?

例如增加公共交通系統的投資,提供更多的自行車道和步行區域,以及鼓勵人們共享乘車等。這些措施可以使人們更輕鬆地通勤,減少塞車問題。另外,智能新交通科技的發展,例如車聯網、自駕車、智能交通系統和物流協同配送等,也可以減少交通壅塞,運用更科技的方式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澳洲的有軌電車,在各城市能輕鬆搭乘。圖片來源:Australia tram